- 基本解释
仅存视觉、呼吸等。谓苟全活命。 汉 蔡琰 《悲愤诗》:“为復彊视息,虽生何聊赖!” 明 张煌言 《贻赵廷臣书》:“临难苟免,非我本怀。偷存视息,更何所待。” 孙中山 《讨袁檄文》:“吾国民亦偷生视息,莫之敢指。”
- 基本含义
- 视线的停留和注视。
- 详细解释
- 视息指的是目光停留在某个地方,专注注视。它强调人们的目光停留的时间短暂而专注,形容人的目光敏锐,观察细致入微。
- 使用场景
- 视息常用于形容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尤其是对细节的关注。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们对于美景、珍贵物品等的欣赏和注视。
- 故事起源
- 视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晋书·谢玄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谢玄是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场上观察敌军时,目光停留在敌军的行动上,一直注视着,没有丝毫分神。他的视线像箭矢一样锐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后来人们就用“视息”来形容人们的目光专注、敏锐。
- 词语结构
- 视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视”是动词,表示看、观察;“息”是名词,表示停留、注视。两个字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人们目光停留的状态。
- 例句
- 1. 他对绘画非常有研究,每次看到一幅画作,总是停下来视息良久。2. 这座古城的美景让人忍不住驻足视息,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视息”联想为“视线停息”的状态来记忆。想象一个人目光停留在某个地方,专注注视的情景,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有更多的兴趣,可以学习其他与视觉相关的成语,如“目不转睛”、“目瞪口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可爱的熊猫,就停下来视息了好久。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我们都要保持视息集中,不要走神。3. 高中生:这幅画作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让人不禁驻足视息。希望这个关于“视息”的学习指南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