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假节可以用于批评那些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节日庆典、活动或人们的行为。它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些人只关注外表而不注重内在品质的情况。
- 例句
- 1. 这个节日庆典太假节了,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实际意义。2. 他的行为总是假节,只追求表面的光鲜而不注重内在的品质。
- 基本含义
- 假节指虚假的节日,形容人们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 基本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汉书·平帝纪》:“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 汉 末与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 李傕 入 长安 ,欲结 术 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 阳翟侯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 孝昌 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 洛州 别将,寻除 上洛郡 守。”至 隋 唐 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 邕交 ,道经 湘口 , 零陵 郑太守史 与 京 同年,远以酒乐相迓。”
(3).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 魏王 ,而以身得察於 燕 。” 鲍彪 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参见“ 符节 ”。
(4).虚伪的节操。《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实际效果和真实性的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假节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假公济私、假摔、虚与委蛇等,来拓展对虚假行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的庆生会太假节了,只有蛋糕和糖果,没有真正的朋友祝福。2. 初中生:这个学生会的主题太假节,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没有展现我们的真实才华。3. 高中生: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太假节了,只是为了赢得名声而不关心参与者的真实需求。4. 大学生:这个商家的打折活动太假节了,原价涨了一倍再打折,根本没有实际优惠。希望以上关于“假节”的学习指南能对您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关于假节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但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际效果和真实性,而假节则是对那些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行为的批评。
- 英文翻译
1.【医】pseudonodul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节日庆典上穿着华丽的服装,但却没有真正的喜悦和快乐,只是在表面上装作快乐的样子。这样就可以将假节的含义与形象联系起来,更容易记忆。
- 词语结构
- 假节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详细解释
- 假节是由“假”和“节”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假,意思是虚伪、不真实;节,意思是节日、仪式。假节的含义是指虚假的节日,形容人们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只追求表面功夫而不注重实际效果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