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鸜鵒舞”。乐舞名。《世说新语·任诞》“ 谢 便起舞,神意甚暇。” 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 《语林》:“ 谢镇西 酒后,於槃案閒,为 洛 市肆工鴝鵒舞,甚佳。”《晋书·谢尚传》:“﹝ 谢尚 ﹞始到府通謁, 导 以其有胜会,谓曰:‘闻君能作鴝鵒舞,一坐倾想,寧有此理不?’ 尚 曰:‘佳。’便著衣幘而舞。” 唐 杜审言 《赠崔融二十韵》:“兴酣鴝鵒舞,言洽凤凰翔。” 宋 辛弃疾 《玉楼春·寄题文山郑元英巢经楼》词:“侵天且拟凤凰巢,扫地从他鸜鵒舞。”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言谈举止炫耀、夸张或不自然。
- 详细解释
- 鸲鹆,又称鹦鹉,是一种色彩斑斓的鸟类,以其美丽的羽毛和活泼的动作而闻名。鸲鹆舞比喻人的言谈举止过于张扬、夸张或不自然,以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赞赏。
- 使用场景
- 鸲鹆舞一般用于贬义,形容人过于炫耀或不自然地表现自己的能力、才华或外貌等,以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赞赏。可以用于批评别人的虚伪、做作或不真实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部名著《红楼梦》。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角色名叫贾宝玉,他经常以夸张、炫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其中有一次,贾宝玉在夜晚的花园里跳起了像鸲鹆一样的舞蹈,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和讨论。因此,人们用“鸲鹆舞”来形容过于张扬、夸张或不自然的言谈举止。
- 词语结构
- 主体部分是“鸲鹆舞”,其中“鸲鹆”指鹦鹉,是比喻人的言谈举止;“舞”指舞蹈,是比喻人的行为。
- 例句
- 1. 他在聚会上鸲鹆舞,让人觉得非常做作。2. 她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经常鸲鹆舞,但并没有获得太多的赞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鸲鹆舞”与鹦鹉的美丽羽毛和活泼动作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舞台上穿着鹦鹉的羽毛服装,做出夸张、炫耀的舞蹈动作,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角色,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如鹤立鸡群”、“如鱼得水”等,来丰富对比和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演讲比赛中鸲鹆舞,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2. 初中生:她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经常鸲鹆舞。3. 高中生:他的演讲过于夸张,充满了鸲鹆舞的元素,让人感到不自然。4. 大学生:在面试中,过于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会让人觉得像在鸲鹆舞。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