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楹联常常用于门楣上方或大型建筑物的入口处,用以装饰和表达美好祝愿。同时,楹联也可以用于书法展览、文化活动、婚礼、庆典等场合,以增添庄重和喜庆氛围。
- 例句
- 1. 门楣上的楹联写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 在婚礼上,新人家门上挂着一副楹联,上联是:“百年好合”,下联是:“永结同心”。
- 基本含义
- 楹联是指在门楣上方、对联两旁的对联。一般由上下两联构成,用以表达美好祝愿或寓意。
- 基本解释
◎ 楹联 yínglián
[couplets hung on the pillars of a hall] 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 延伸学习
- 想要更深入了解楹联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参观文化展览。此外,学习书法和诗词,也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楹联的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门楣上的楹联写着:“勤学苦读,成就未来。”2. 初中生:在文化活动中,我们一起创作了一副楹联,上联是:“青春热血”,下联是:“书写辉煌”。3. 高中生:参观博物馆时,我看到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文化传承”,下联是:“民族复兴”。4. 大学生:参加书法比赛时,我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知行合一”,下联是:“博学笃行”。
- 故事起源
- 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门楣文化。在古代,门楣是表示家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人们开始在门楣上刻写对联来展示家族的文化底蕴和修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 英文翻译
1.couplet hung on the columns of a hall
- 记忆技巧
- 记忆楹联可以通过创造联想或者与具体场景结合来帮助记忆。可以将每个字与相应的意境联系起来,或者将楹联与具体的场景、人物或故事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 词语结构
- 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每联通常由四个短句构成。每个短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意境相互呼应,整体构成一种和谐、美好的形象。
- 详细解释
挂或贴于楹柱的对联。又称楹帖。相传始于 五代 后蜀 主 孟昶 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餘庆,佳节贺长春。” 宋 时更用于楹柱,故名。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许宗伯》:“每闻僧作法事归,必聚论人家字画。有云堂幅好者,有云单条好者,有云横披更妙者,有云楹联出色者,争论不一。” 苏曼殊 《与刘三书》:“ 得山 得公书楹联,亦欢喜无量。” 郭沫若 《题桂花轩》诗序:“轩在 端州 七星巖 湖畔,门外有集 毛主席 词句楹联一副:‘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参阅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