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辞令。《周礼·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七岁属象胥,諭言语,协辞命。”《孟子·公孙丑上》:“我於辞命,则不能也。”《明史·李善长传》:“ 善长 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嫺於辞命。”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七》:“ 春秋 之时,会盟征伐交错,而唯辞命是赖。”参见“ 辞令 ”。
- 基本含义
- 指辞去生命,表示以死相拒,宁死不屈。
- 详细解释
- 辞命是由“辞”和“命”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辞指放弃、舍弃,命指生命。辞命的基本含义是指舍弃生命,表示宁愿死亡也不愿屈服或妥协。
- 使用场景
- 辞命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坚决不屈服,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妥协的精神。常见于描述英勇抵抗、坚守信仰、反抗压迫等情境。
- 故事起源
- 辞命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据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名将项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面对秦军的围攻,他选择了辞去自己的生命,以表明自己的坚决抵抗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词语结构
- 主语+辞命
- 例句
- 1. 他们宁愿辞命,也不愿向敌人屈服。2. 面对严重的迫害,他毅然辞命,表明了他不屈不挠的信念。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对生死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去生命,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坚定信念、抵抗压迫相关的成语,如“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宁愿辞命,也不愿做错事。2. 初中生:面对欺凌,她选择了辞命,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3. 高中生:那位烈士宁死不屈,辞命表达了他对正义的追求。4. 大学生: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辞命,而是要勇敢面对并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