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新闻报道、社会评论、文学作品等场景中,用来形容某种极端的情况或行为。
- 例句
- 1. 这个人的行为真是极则,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2. 这个事件发展到了极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基本含义
- 形容极端的情况或极度的行为。
- 基本解释
犹言最高准则。《景德传灯录·智洪大师》:“﹝僧﹞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四章一:“最早的重要的文人们,有所谓‘西昆体’诸家者,以追踪于 李商隐 、 唐彦谦 诸诗人之后为极则。”
- 延伸学习
- 1.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极端”、“过激”等。2. 可以通过阅读新闻报道和社会评论,了解更多关于极端行为或情况的例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业做得极则,每一道题都写得非常认真。2. 初中生:这个电影的暴力场面太极则了,不适合小孩子观看。3. 高中生:这个社会问题已经发展到了极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4. 大学生: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观点非常极则。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民弗堪也,极则可矣。”意思是说,民众已经无法忍受了,已经到了极限了。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非常极端、过激的意思。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极则”理解为事物或行为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可以想象一个指向天空的箭,箭头指向天空的极限,表示事物或行为已经达到了极端。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词组成,均为单音节词。
- 详细解释
- 指事物达到了极端的程度或者人的行为非常极端。常用于形容某种情况或行为非常极端、过激,超出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