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使用“蜈蚣”来形容各种复杂的事物,如复杂的问题、难以解决的困难、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它可以用于描述工作中的复杂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艺术作品中的复杂结构。
- 例句
- 1. 这个问题真是蜈蚣,不知从何下手。2. 这个项目的流程太蜈蚣了,需要仔细研究才能理解。
- 基本含义
- 形容事物复杂、难以理解或难以对付。
- 基本解释
◎ 蜈蚣 wúgōng
[centipede] 节肢动物,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虫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描述复杂事物的成语,如“纷繁复杂”、“错综复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数学题好难,简直像一只蜈蚣一样复杂!2. 初中生:这个科学实验的步骤太蜈蚣了,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搞清楚。3. 高中生:这个文学作品的结构像一只蜈蚣,读起来有些困难。4. 大学生:这个研究课题的数据分析非常蜈蚣,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
- 故事起源
- 关于“蜈蚣”成语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蜈蚣,它有很多条腿,每条腿都能独立行走。有一天,蜈蚣不小心把自己的腿绞在一起,结果无法行动。其他昆虫看到后纷纷前来帮助,但每只昆虫都只能解开一条腿的纠结。最终,蜈蚣的腿绞得更加复杂,无法解开,只能束手无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过于复杂会导致难以解决,因此出现了“蜈蚣”的成语。
- 英文翻译
1.centiped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蜈蚣”形象化为一个复杂的昆虫形状,然后与事物的复杂性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蜈蚣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其他形式的变化。
- 详细解释
节肢动物。体扁长。头部金黄色,有鞭状触角。躯干部背面暗绿色,腹面黄褐色,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有足一对。第一对足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中医入药。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暴为脯,美于牛肉。”《三国志平话》卷下:“军师令军速过,言不闻蛮景烟瘴, 瀘水 蜈蚣 巴 蛇,乃蛮地毒物。” 曹禺 《原野》第一幕:“哼,我跟瞎婆子是一尺的蝎子碰上十寸的蜈蚣,今天我们谁也不含糊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