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负才一词常用于形容那些本有才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可以用来形容被忽视的人才、被埋没的潜力或未能得到机会的人。
- 例句
- 1. 他是个负才的人,本有很大的潜力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 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因为社会环境的限制,成了一个负才的代表。
- 基本含义
- 指有才能却被埋没或未能得到发挥。
- 基本解释
(1).仗恃才学。《南史·宋南平穆王铄传》:“ 鑠 为人负才狡竞,每与兄弟计度艺能。” 唐 李观 《赵壹碑》:“ 汉阳 赵壹 ,字 元叔 ,出 汉灵帝 之世,慨然卓异,士之杰者,负才不检细行,为州里所摈陷。” 清 郭嵩焘 《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盖先生之心,平视 唐 宋 以来作者,负才以与之角。”
(2).怀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 林希元 ﹞故名士,从卿寺外謫,负才不得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他( 李贺 )负才不遇,非常轻佻傲慢,看在眼中的文人极少。”
- 延伸学习
- 1. 学习了负才这个成语后,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埋没才华”、“默默无闻”等。2.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负才的情况和如何克服这样的困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是个负才的孩子,他很擅长画画但从来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2. 初中生:我觉得那个被老师忽视的同学是个负才,他在数学上有着很大的潜力。3. 高中生:要是我能参加这次比赛,我一定会证明自己不是个负才。4. 大学生:在大学里,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成了负才,他们的潜力被埋没了。希望这个关于“负才”词语的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负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故事中,楚国的宰相子反因为被人诬告而被贬官,后来又被召回任职。子反在重获职位后,对自己被贬官的经历感到愤愤不平,于是写信给国君表示自己有才能却被埋没。国君看到信后,觉得子反的才能确实被埋没了,于是任命他为宰相,以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后来,人们就用“负才”来形容那些有才能却被埋没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一个背负着才能的人,但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发挥才能而感到沮丧和负担。
- 词语结构
- 负才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负”和“才”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负才是由“负”和“才”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负指背负、负担,才指才能、天赋。负才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备才能,但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发挥或被埋没。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的才能被压抑或未能得到发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