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窃伏思念,自忝禁近,三年之间,臺諫言臣者数四,只因发策草麻,罗织语言,以为谤訕,本无疑似,白加诬执。”《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本月初六日,因 计氏 容 海姑子 、 郭姑子 到家, 珍哥 诬执 计氏 与道士和尚有奸,挑唆 晁源 将 计氏 逼打休弃。”
- 基本含义
- 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诬陷他人。
- 详细解释
- 诬执是由“诬”和“执”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诬意为诬陷,指蓄意捏造事实,故意陷害他人。执意为坚持,表示坚持错误的观点或执迷不悟。诬执合在一起表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诬陷他人。
- 使用场景
- 诬执常用于形容某人无中生有地诬陷他人或坚持错误的观点不肯认错。可以用于讽刺、批评或警示他人不要随意捏造事实或坚持错误。
- 故事起源
- 关于诬执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起源。然而,这个成语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以揭示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遵循事实真相的原则,而不是随意诬陷他人或坚持错误的观点。
- 词语结构
- 诬执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对我的指控完全是诬执,根本没有任何证据。2. 他执迷不悟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完全是诬执之举。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诬执”与“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诬陷他人”等概念联系起来记忆。同时,可以尝试使用这个成语造句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与诬执相关的成语,如“诬良为盗”、“诬害”等,了解更多与诬陷、诬告相关的用语和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诬执地说我偷了他的铅笔,可是我从来没有碰过他的东西。初中生:老师,我觉得他对我有偏见,他总是诬执地批评我。高中生:他执迷不悟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完全是诬执之举,没有任何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