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矮灯架。借指小灯。 唐 韩愈 《短灯檠歌》:“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燄高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宋 杨万里 《跋蜀人魏致尧抚乾万言书》诗:“雨里短檠头似雪,客间长鋏食无鱼。”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噪花枝灵鹊儿,垂帘幙喜蛛儿,正应着短檠上夜来灯爆时。” 清 纳兰性德 《秋水·听雨》词:“依旧乱蛩声里,短檠明灭,怎教人睡。”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短促、不周密。
- 详细解释
- 短檠一词源自古代军事用语,檠是一种用于挂旗帜的横木,因其长度短而得名。用来形容言辞短促、不周密,表示说话或写作时思考不够充分,欠缺深度和细致。
- 使用场景
- 短檠常用于贬义,表示批评某人的言辞简短且不够充分。可以用来形容文章、演讲或辩论中的论证不够严密、不够有力。
- 故事起源
- 短檠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年》中的一篇文章中。文章中述说了一个关于晋国国君与臣子之间的对话。晋国国君宣公问臣子:“如何评价我的言辞?”臣子回答:“陛下的言辞短檠,不够详细。”这个对话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成语短檠。
- 词语结构
- 短檠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的回答短檠,没有说清楚问题的关键。2. 这篇文章的论证太短檠了,不够有说服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短檠的发音与“短情”相联想,来帮助记忆。短情表示情感表达简短,与短檠的含义相符。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言辞、文章写作相关的成语,如“长篇大论”、“言简意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解释太短檠了,我还有很多问题。2. 初中生:他的演讲短檠而生硬,没有打动观众。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论证太短檠了,没有充分展开观点。4. 大学生:他的答辩回答短檠,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支持。5. 成人:在辩论中,如果只是简单回避问题,太短檠了,无法取得理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