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蟋蟀 xīshuài
[cricket] 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 英文翻译
1.{动} cricket; gryllid; field cricket; gryllus testaceus
- 详细解释
亦作“螅蟀”。1.昆虫名。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的善鸣,好斗。也叫促织。《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牀下。”《逸周书·时训》:“螅蟀居辟。” 朱右曾 校释:“螅蟀生土中,有翼而未能飞,但居壁上。辟、壁同。” 叶圣陶 《隔膜·母》:“风也不起,蟋蟀也不叫,花间小虫跳跃的微声也没有。”
(2).《诗·唐风》篇名。小序谓刺 晋僖公 “俭不中礼”。《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印段 赋《蟋蟀》。 赵孟 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文选·张衡<西京赋>》:“独俭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谓何。” 薛综 注:“《蟋蟀》,《唐》诗刺俭也,言独为节爱,不念《唐》诗所刺邪!” 唐 韩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
(3).象声词。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同伴中但闻楼板蟋蟀声,如相拥而行者。”
- 基本含义
- 比喻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坚强、顽强的精神。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并赞扬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
- 故事起源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蟋蟀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列因为一场战争失去了一切,沦落到一个贫穷的村庄。在村庄里,他遇到了一个贫穷但却乐观向上的老人,老人养了一只蟋蟀,每天晚上都能听到蟋蟀的歌声。公子列被蟋蟀的坚强精神所感动,他决定放下过去的失败与痛苦,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公子列重振旗鼓,成为了一位有名望的将领。这个故事成为了“蟋蟀”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为“蟋蟀”,用来比喻人;修饰词为“蟋蟀”,表示人在逆境中的表现。
- 例句
- 1. 他在失业后仍然能够保持蟋蟀的精神,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2. 她的乐观态度让她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只蟋蟀,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蟋蟀的坚强精神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蟋蟀在逆境中依然能发出动听的歌声,这样就能够记住“蟋蟀”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坚强、乐观精神相关的成语,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蟋蟀一样,勇敢面对困难,不放弃。2. 初中生:她在考试中遇到困难时,像一只蟋蟀一样坚持下来,最终取得了好成绩。3. 高中生: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他成为了班级中的一只蟋蟀,鼓舞了大家的士气。4. 大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他仍然保持着蟋蟀般的精神,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