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潇洒 xiāosǎ
(1)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light-hearted;be lifted above the sordid bustel of life]∶ [神情举止]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潇洒)
画法潇洒
(2) [negligent;un conventional]∶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的
衣着潇洒文雅
- 近义词
飘逸、俊逸、超脱、洒脱、超逸
- 反义词
呆钝、土气、凡俗、木讷
- 英文翻译
1.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elegant and unconventional
- 详细解释
见“ 瀟洒 ”。
亦作“ 瀟洒 ”。1.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 唐 李白 《王右军》诗:“ 右军 本清真,瀟洒在风尘。” 宋 姜夔 《续书谱·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 钟元常 ,其次 王逸少 ,今观二家之书,皆瀟洒纵横,何拘平正?”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寓吾家后廊,瀟洒仙模样。”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 道静 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
(2).悠闲自在。 明 高攀龙 《与卞子静书》:“兀坐家中无事,襟怀虽得瀟洒,而触目民艰,未免时復攒眉。”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 方主任 心里想:‘你倒潇洒,闲着没事,散散步,等着学习吧。’”
(3).凄清、寂寞貌。 唐 李德裕 《题奇石》诗:“藴玉抱清辉,闲庭日瀟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宋 苏舜钦 《湘公院冬夕有怀》诗:“去年急雪寒窗夜,独对残灯观阵图……禪房瀟洒皆依旧,世路崎嶇有万殊。”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一折:“俺这山林瀟洒,古寺荒凉,惟仙人能往,岂俗士能通。” 清 王辂 《采桑子》词:“芸窗寂静摊书好,一盏茶浓,瀟洒谁同?暗递清琴隔院风。”
(4).幽雅、整洁。 唐 姚合 《溪路》诗:“此路何瀟洒,永无公卿跡。日日多往来,藜杖与桑屐。” 宋 文天祥 《官籍监》诗序:“予监一室颇瀟洒,明窗净壁,树影横斜,可爱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甚是瀟洒,正可先生安下。”《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如今搬在城里一个曲巷小楼,且是瀟洒。”
(5).清凉。 唐 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凉风日瀟洒,幽客时憩泊。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 唐 司空图 《歌者》诗之三:“清回烦暑成瀟洒,艷逐寒云变惨悽。”
(6).雨落貌。 唐 韦应物 《夏夜忆卢嵩》诗:“不知 湘 雨来,瀟洒在幽林。” 唐 权德舆 《和李大夫西山祈雨》:“瀟洒四冥合,空濛万顷连。” 元 揭傒斯 《黄鹄山听雨》诗:“瀟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举止、态度轻松自如,不受拘束
- 使用场景
- 潇洒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举止、态度。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轻松自如、不拘束。
- 故事起源
- 潇洒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中的词句。辛弃疾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长久相伴的期望。后来,这句词中的“婵娟”被引申为美丽的事物,并用来形容人的仪容美丽。潇洒一词即是从这个引申意义中衍生而来。
- 词语结构
- 潇洒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潇洒”组成。
- 例句
- 1. 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潇洒的态度。2. 她的举止潇洒自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潇洒”与“小萨”进行联想。想象一个名叫小萨的人,他总是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轻松自如的态度和举止。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以及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笑容潇洒自如,给人带来了快乐。2. 初中生:尽管考试不顺利,他仍然以潇洒的态度面对。3. 高中生:他的演讲充满了潇洒和自信,赢得了观众的掌声。4. 大学生:她在面试中表现得十分潇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