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匏制的爵。古人于祭天时用之。后世相承,用为郊祀的礼器。《宋史·乐志七》:“酌以匏爵,洽我百礼。”《元史·祭祀志二》:“自第一等以下,皆用匏爵先涤讫,置於坫上。” 明 邹德溥 《郊禋赋》:“馈食申之以盎齐兮,又亚以匏爵之醍。”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用来盛酒的器皿,比喻言辞华丽但内容空洞、虚假。
- 详细解释
- 匏爵是古代一种用葫芦制作的酒器,外形华丽,但容量较小,因此无法盛装大量酒。这个成语比喻言辞华丽、虚饰、空洞,而实际内容却很空虚、无聊。
- 使用场景
- 匏爵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文章或演讲等言辞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善于利用虚假的辞藻,却缺乏真正的实质。
- 故事起源
- 匏爵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荀子·劝学》。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在《劝学》一文中写道:“匏瓜不可以煮矣,瓠犀不可以琢矣,君子不可以无知也。”其中的匏瓜就是指匏爵,意思是匏爵无法用来煮饭,瓠犀无法琢磨成器物,就像君子不能没有知识一样。后来,人们将匏爵比喻为言辞华丽但内容空洞的东西,形成了现今的成语用法。
- 词语结构
- 主语+匏爵
- 例句
- 1. 他的演讲听起来很华丽,但却像是一只空空的匏爵。2. 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华丽的辞藻,却缺乏实质内容,真是一篇匏爵之作。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匏爵这个成语与葫芦联想起来,想象一个华丽的葫芦外表,但里面却是空的,没有实质内容。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相关成语,如“巧言如簧”、“虚与委蛇”等,这些成语都涉及到言辞华丽但内容虚假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文写得很华丽,但老师说里面缺乏实质内容,就像一个匏爵一样。2. 初中生:那个演讲者的言辞华丽,但内容却很空洞,听起来像是一个匏爵。3. 高中生:这篇文章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但却缺乏真正的实质,就像一只匏爵一样。4. 大学生:他的演讲很华丽,但却缺乏实质内容,听起来像是一个空空的匏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