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天明时。《仪礼·少牢馈食礼》:“旦明行事。” 郑玄 注:“旦明,旦日质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浴于 咸池 ,拂于 扶桑 ,是谓晨明。登于 扶桑 ,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 曲阿 ,是谓旦明。” 高诱 注:“平旦。”
- 基本含义
- 形容天刚亮就明亮。
- 详细解释
- 旦指天刚亮的时候,明指光明。旦明表示天一亮就明亮,形容光线明亮、清澈。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写清晨的景象,也可用于形容事物一下子变得明亮、清晰。
-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鸟在天亮之前就已经开始歌唱,因此被称为“旦明鸟”。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中的“旦明”用来形容天刚亮就明亮的景象,形成了成语“旦明”。
- 词语结构
- 旦明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旦”为主语,表示天刚亮;“明”为谓语,表示明亮。
- 例句
- 1. 晨曦初现,大地一片旦明。2. 天刚亮,山谷中的鸟儿就开始欢快地歌唱,一片旦明的景象让人心情愉悦。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旦明”与清晨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想象天刚亮的时候,阳光洒在大地上,一片明亮清澈的景象。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旦明”相关的成语,如“旦夕之间”、“旦夕之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早晨六点钟,天刚亮就明亮了。2. 初中生:夜幕渐渐散去,天边一片旦明,我迫不及待地准备出发。3. 高中生:在这个旦明的时刻,我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开始努力追求梦想。4. 大学生:在大学的校园里,每天早晨都能感受到一片旦明的宁静与美丽。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