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烘染常用于形容事物经过一定的加工或处理后变得更加出色或美丽。可以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等的完善和提升。同时,烘染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成长和进步,表示经过一番锻炼或培养后变得更加出色。
- 例句
- 1. 这幅画经过精心烘染,色彩更加鲜艳夺目。2. 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这些都是烘染他成长的机会。3. 这篇文章经过编辑的烘染,更加生动有趣。
- 基本含义
- 指用火烘烤或用染料染色,使物品变得更加美丽或鲜艳。
- 基本解释
◎ 烘染 hōngrǎn
[add shading around an object in a painting to make it stand out] 烘托点染
烘染者也。——蔡元培《图画》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烘染相关的成语,如烘云托月、烘托、染指等,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老师用颜色鲜艳的画笔给我们的手绘图烘染了一下,变得更漂亮了。2. 小学生:这个故事经过作者的巧妙烘染,读起来更加有趣了。3. 中学生:我们班的篮球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烘染,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和锻炼来烘染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 故事起源
- 烘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夫烹羊子而烘之,可食也;烘之而不烹,可腊也;腊之而不烘,可疗也。”这里的烹羊子而烘之,指将羊子烘烤以便食用,而后面的烘之而不烹、腊之而不烘则是以烘烤和腊制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羊子,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后来人们将烘染引申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事物经过加工或处理后的变化。
- 英文翻译
1.(渲染) emphasize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by elaboration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烘染比喻为用火烘烤或染料染色,使物品变得更加美丽或鲜艳。在记忆时,可以联想到烘烤食物或染色布料的过程,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动词+动词
- 详细解释
(1).指国画设色的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使阴阳相衬,浓淡得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遣·列朝·宣宗御笔》:“烘染设色,直追 宋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御画牛》:“意态生动,笔墨烘染所不能到。” 王颂余 《中国画技法述要·染法》:“烘染是一支蘸有墨或色的笔,涂在需要浓重的部分,随以另一支含着清水的笔,向需要浅的部分润开,使这块墨或色随笔的走向由深而浅,逐渐消失,或与另外颜色相融接。”
(2).衬托渲染;装点,点缀。《红楼梦》第三八回:“ 探春 又道:‘到底要算 蘅芜君 沉着:秋无跡,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八章:“私请 滇 军……助长公口,其初不过为请兵烘染。” 杨朔 《秋风萧瑟》:“那块写着‘天下第一关’著名的横匾就挂在箭楼高头,每个字都比笸箩还大,把这座关塞烘染得越发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