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地位低微、不起眼,但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 例句
- 1. 他虽然在公司只是个普通职员,但他的品德高尚,真是一个尘下之士。2. 虽然他的家境贫寒,但他一直保持着尘下之心,做事认真负责。
- 基本含义
- 指在尘埃之下,比喻在地位、名誉、声望等方面处于低下、不起眼的位置。
- 基本解释
庸俗不雅,格调不高。 宋 李清照 《词论》:“始有 柳屯田 永 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於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比如“卑微”、“卑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尽管他是班级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但他在尘下的努力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感动。2. 中学生:他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有着尘下之心,一直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3. 大学生及以上:尽管他在职场上只是一个普通职员,但他一直保持着尘下之心,以真诚和努力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 故事起源
- 成语“尘下”来源于《左传》中的一段话,没有具体的故事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尘下”为一个人低下的位置,尘埃飞扬,但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尘”和“下”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尘下一词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年》:“君子不重则不威,不威则不信,不信则不固。千乘之国,行千里之道,则知礼节尽矣。其斯之谓与?小大由之,民知命矣。”其中的“知礼节尽矣”就是指一个人在尘埃之下,即地位低下,但仍能知晓礼节之道。后来,人们将“尘下”用来形容处于低下、不起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