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不韪一词常用于描述言谈举止不得体、不合时宜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不恰当言行,也可以用来自我警示。
- 例句
- 1. 他的言行举止总是不韪,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2. 在公众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不韪的举止。
- 基本含义
- 指言语或行为不合时宜,不得体。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书〉过失,不对。
[构成]
偏正式:不〔韪
[例句]
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宾语)
-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与言谈举止相关的成语,如“言行举止”、“不当言行”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举止不韪,老师批评了他。初中生:她的不韪言行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高中生:在重要场合,我们要注意避免不韪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不韪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原文为“不韪于诗”。据说,当时的齐国襄公因为一首不合适的诗歌而受到了批评,因此产生了这个成语。
- 英文翻译
1.[书] (过失; 不对) fault; error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不韪理解为“不得体”,并联想到不合时宜的言行。可以通过不断使用和复习这个成语,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式为“不+韪”。
- 详细解释
(1).不是;过错。《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魏书·萧宝夤传》:“皇朝绵基累叶,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泽,能言革化,无思不韙。”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铜讼》:“然而世风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韙之名;其有令誉者,皆粉饰升平、徒有其表之辈耳。” 黄人 《<钱牧斋文钞>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韙,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歷史而自为风气,领袖两朝,要无愧色。”
(2).不善。《文选·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薛综 注:“韙,善也。谓无復疫癘,皆得安善也。”
(3).即不若,传说中害人之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