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作诗在声律上应当避忌的八种弊病。 南 齐 永明 中 沉约 等倡声病说,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发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一说,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声。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有似鹤膝(近人从 宋 蔡宽夫 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的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参阅 宋 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清 纪昀 《沉氏四声考》下。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多种病症。
- 详细解释
- 八病是指人体可能出现的多种病症,包括头痛、脑热、口渴、心痛、肚痛、脚痛、手痛和背痛等。
-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人体不适或身体上的各种疼痛。
- 故事起源
- 八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的《黔中山居丛话》中,用来形容人体的多种病症。
- 词语结构
- 八病是由“八”和“病”两个汉字组成的。
- 例句
- 1. 他这几天一直头痛、口渴,估计是得了八病。2. 我太紧张了,心痛得厉害,感觉得了八病。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八病”这个词语,将八个病症与数字“八”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与身体健康相关的成语,如“头疼脑热”、“心口如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脚痛得厉害,感觉得了八病。2. 小学生:我头痛、口渴,肚子也疼,好像得了八病。3. 初中生:他一直心痛,感觉得了八病。4. 高中生:我手痛得不行,像是得了八病。5. 大学生:我背痛得厉害,感觉得了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