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抗旌通常用于形容个人或集体面对强权压迫时,勇敢地反抗和抵抗,坚持自己的真理和原则。
- 例句
- 1. 他们不屈服于压力,勇敢地抗旌到底。2.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抗旌奋勇前进。
- 基本含义
- 抵抗权势,不屈服于权威。
- 基本解释
举旗。《汉书·终军传》:“票骑抗旌, 昆邪 右衽。”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前驱举燧,后乘抗旌。” 晋 石崇 《王明君词》:“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元 杨载 《送张宣抚使岭南》诗:“抗旌辞朝野,击楫渡 湘川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抗旌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屈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屈原一样勇敢,抗旌不屈。2. 初中生: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抗旌,坚持自己的信念。3. 高中生:历史上有许多英雄都曾抗旌不屈,为了正义和自由而奋斗。4.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勇敢地抗旌,追求真理和公正。
- 故事起源
- 抗旌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忠于国家,直言不讳,但却遭到了国王的排挤和权势的压迫。最终,屈原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权势的抗议和抵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和忠诚,将他的名字与抵抗权势的意义结合,形成了成语“抗旌”。
- 记忆技巧
- 可以用“旌”字的发音“jīng”来联想“敬”,表示对权势的敬畏和抵抗。
- 词语结构
- Subject + 抗旌
- 详细解释
- 抗旌是由“抗”和“旌”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抗”表示抵抗、反抗,“旌”是古代指示威的旗帜。抗旌的意思是抵抗权势,不屈服于权威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