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束素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上很谨慎,不敢过于张扬或放纵。在工作场合,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遵守规章制度,不随意发表言论或做出决策。在社交场合,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举止得体,不会过于放肆或冒失。
- 例句
- 1. 他在公众场合总是束素的,不敢随意发表言论。2. 这个演员非常懂得束素,不会在镜头前过于放肆。
- 基本含义
- 束缚自己的言行,不敢放肆或放松。
- 基本解释
(1).一束绢帛。常用以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南朝 梁 张率 《楚王吟》:“相看重束素,唯欣争细腰。”《宣和遗事》前集:“裁云剪雾製衫穿,束素纤腰恰一搦。”
(2).犹束帛。用作礼品。《旧五代史·晋书·郑沅传》:“有属邑令,因科醵拒命,密以束素募人阴求其过,后竟停其职。人甚非之。” 宋 陶穀 《清异录·人事》:“ 魏仁浦 长百僚,提奬 单隐巗 至列郎……而 隐巗 至,以束素赠别。”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相关的成语,如“自律”、“克己奉公”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里要束素,不随意说脏话。2. 初中生:我们要在社交媒体上束素,不发表过激言论。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在校园里束素,不做出违规行为。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们要束素,不随意泄露公司的机密信息。
- 故事起源
- 关于束素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约束,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分寸,不可过于张扬或放纵自己。束素这个成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流传开来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束素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束缚住了,无法自由行动,表示这个人在言行上受到了限制和约束。
- 词语结构
- 成语束素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束”和“素”。
- 详细解释
- 束素是由“束”和“素”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指的是自我约束,不放肆或放松自己的言行。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在言行举止上应该有所节制,不能过于张扬或随意,要有自我约束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