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对某人的才能或成就非常佩服,愿意向其学习的情况。常用于表达对学术、艺术、领导才能等方面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 例句
- 1. 他的演讲真是令人望尘而拜,我们都从中学到了很多。2. 她的才华和能力让我望尘而拜,我真希望能像她一样优秀。
- 基本含义
- 指对别人的才能或成就非常佩服,甘愿屈服或向其学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望尘而拜”相关的成语,如“仰人鼻息”、“钦佩不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画画技能真厉害,我望尘而拜。初中生:他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让我望尘而拜。高中生:她的音乐才华令人望尘而拜,我希望能向她学习。大学生:他的学术成就让我望尘而拜,我愿意向他请教。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陈胜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成功后,他的部下有人建议他称帝,但陈胜却说:“望尘而拜。”他的意思是说,他愿意向更有才能的人臣服并向其学习。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望尘而拜”与对别人的才能或成就的敬佩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结。可以想象自己在别人的才能面前无法自拔地屈服和向其学习的情景,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望尘而拜”四个汉字组成。
- 词语解释
- wàng chén ér bài ㄨㄤˋ ㄔㄣˊ ㄦˊ ㄅㄞˋ
望尘而拜(望塵而拜)
谓迎候显贵,望见车尘即行叩拜。形容卑躬屈膝或敬畏的神态。《晋书·潘岳传》:“ 岳 性轻躁,趋势利,与 石崇 等諂事 贾謐 ,每候其出,与 崇 輒望尘而拜。” 明 袁宏道 《送榆次令张元汉考绩序》:“朝而謁于道,望尘而拜焉。”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若有持锦珍寳而行者,则望尘而拜矣。”亦作“ 望尘拜伏 ”。《北史·魏任城王云传》:“时 高肇 权重,天下之士望尘拜伏。” 范文澜 《<唐代佛教>引言》:“ 神秀 所到之处,王公士庶望尘拜伏,每天受上万人的礼拜。”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