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的举止庄重、慈祥,通常用于褒义。
- 例句
- 1. 他举止庄重、慈祥,真是佛仪。2. 她的仪表端庄,给人一种佛仪的感觉。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举止庄重、慈祥,像佛陀一样仪表端庄。
- 基本解释
佛像。 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幢高若干尺,圜若干尺,六隅七层,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呪在中,记讚在下。皆师所嘱果,门人奉遗志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佛教相关的成语和故事,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仪表庄重、慈祥,就像佛仪一样。2. 初中生:她的举止庄重、慈祥,让人觉得她有一种佛仪。3. 高中生:他的仪表端庄,给人一种佛仪的感觉。
- 故事起源
- 成语“佛仪”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齐谐杂剧》中的《大明宣宗皇后杨氏》剧中。剧中有一位皇后杨氏,她的仪容庄重、慈祥,被人们形容为“佛仪”。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佛仪”与佛陀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的仪表举止庄重、慈祥,像佛陀一样端庄。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详细解释
- 成语“佛仪”由“佛”和“仪”组成。“佛”指佛陀,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仪”指仪表,即人的举止态度。成语“佛仪”形容一个人的仪表举止庄重、慈祥,像佛陀一样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