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即缁布冠。其制小,仅可束发髻。《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朱熹 集传:“緇撮,緇布冠也。”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德或行为非常坏,十分恶劣。
- 详细解释
- 缁撮一词源于佛教,原指僧人的袈裟颜色为黑色。后来,这个词引申为指人的品德或行为极坏,恶劣到极点。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时,意味着该人的品德和行为十分卑劣,令人厌恶。
- 使用场景
- 缁撮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为极差,十分恶劣。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想要表达某人的品行十分不好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故事起源
- 缁撮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在佛教中,僧人的袈裟颜色有严格的规定,黑色的袈裟代表悔过自新,以黑色袈裟示众的僧人表示他们曾经有着极坏的品德和行为,但现在已经悔过并改变了自己。因此,缁撮一词后来被引申为指人的品德和行为极差,无法改变。
- 词语结构
- 缁撮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其中“缁”表示黑色,指袈裟的颜色;“撮”表示坏、恶劣。
- 例句
- 1. 这个人的行为太缁撮了,无法容忍。2. 他的品德如此缁撮,没有人愿意与他为伍。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缁撮”这个成语与黑色的袈裟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穿着黑色的袈裟,表示他的品德和行为极差,非常恶劣。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品德相关的成语,例如“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等,可以拓宽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缁撮了,老师都不喜欢他。2. 初中生:他的品德真是缁撮到了极点,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3. 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简直缁撮至极,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4. 大学生:我们不能容忍任何缁撮的行为,应该积极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