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浮窳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行不端,行为轻浮,不踏实。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守规矩、不认真负责的人。
- 例句
- 1. 他的行为举止总是浮窳不堪,没有一点担当精神。2. 这个人一直都是浮窳的形象,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行不端,行为轻浮,不踏实。
- 基本解释
游荡懒惰。 唐 陈子昂 《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抑浮窳,禁蟊食。”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窳,盖其急而不均,则有此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五年》:“ 蜀 土虽安,其民浮窳易扰,愿谨择忠厚者为长吏,使镇抚之。”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品行不端、行为轻浮相关的成语,如“轻佻”、“轻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很浮窳,老师总是批评他。2. 初中生:这个人的品行很浮窳,没有人喜欢和他交朋友。3. 高中生:他一直以来都是个浮窳的人,没有人认同他的行为方式。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品行,不要做浮窳的事情。
- 故事起源
- 浮窳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的品行行为不端,轻浮不踏实,经常违反法律规定。后来,他因为贪污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此,人们用“浮窳”来形容品行不端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水面上漂浮,表示他的品行不端,行为轻浮。
- 词语结构
- 浮窳是由两个形容词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浮窳是由“浮”和“窳”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浮指轻浮、不踏实,窳指品行败坏、不端正。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的品行行为不端,轻浮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