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 基本含义
- 指高山或险峻的山岭。也用来形容事物高耸、险峻。
- 详细解释
- 岘山是指山势高耸险峻的山岭,也可用来形容事物的高耸或险峻。在古代文人笔下,岘山常常被用来描绘壮丽的山势,表达宏伟壮丽的景象。
- 使用场景
- 岘山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山势险峻,或者用来形容事物的高耸壮丽。它可以用来描绘自然景观,例如山峰、悬崖等;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气魄或事物的高大雄伟。
- 故事起源
- 岘山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一首诗:“岘山即我心,萧鑑亦何人。我心岂无山,山亦应有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心灵的反思。
- 词语结构
- 岘山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岘”是山名,“山”是名词,表示山岭。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
- 例句
- 1. 这座岘山高耸入云,令人叹为观止。2. 他的豪言壮语如同岘山般威严。3. 这个城市的建筑物高楼林立,犹如岘山一般。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鲜”字谐音,将岘山与鲜山联想在一起,帮助记忆。另外,可以想象岘山的险峻和高耸的形象,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山有关的成语,如“高山流水”、“云山雾罩”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岘山上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和小动物。2. 初中生:这座城市的摩天大楼像岘山一样高耸入云。3. 高中生:他的气魄如同岘山一样,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