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众民;百姓。《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变大风于五礼,驱蒸民于昌辰。”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二:“使不善之人任事九年,蒸民汎滥。” 清 惜秋旅生 《维新梦·训农》:“示吾儕要术重编,降康年粒我蒸民外。”
- 基本含义
- 指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
- 详细解释
- 蒸民是一个形象化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蒸”和“民”。蒸指的是用高温蒸汽对食物进行加热,而民指的是国家的百姓。蒸民的意思是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就像将百姓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一样。
- 使用场景
- 蒸民一词多用于描述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滥用职权、剥削百姓的官员或者政府。
- 故事起源
- 蒸民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残暴的国王,他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为了表达对这位国王的不满和愤怒,人们用“蒸民”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残酷行为。
- 词语结构
- 蒸民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蒸”为动词,表示对食物进行蒸煮;“民”为名词,表示国家的百姓。
- 例句
- 1. 这位官员一心只想着如何蒸民,完全不顾百姓的利益。2. 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已经达到了蒸民的地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蒸民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蒸锅,里面装满了百姓,被统治者残酷地蒸煮着。这个形象化的场景可以帮助记住蒸民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压迫和剥削现象,以及人民反抗和争取权益的历史故事。同时,你也可以学习其他与统治者对百姓行为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剥削”、“压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不做蒸民的人。2. 初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关于蒸民的故事,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3. 高中生: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蒸民行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