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个人或团体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或规定时,勇敢地抗争或反抗的情景。
- 例句
- 1. 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应该勇敢地抗章。2. 这位年轻人因为敢于抗章,最终改变了整个行业的不公平规定。
- 基本含义
- 抵制不公正的待遇或对抗不公平的规定
- 基本解释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从,抗章固辞,岂汲汲富贵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铭》:“‘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归养乎!’即日抗章辞职。” 康有为 《东事战败》诗:“ 辽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抗议”、“反抗”等,以丰富对抗章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老师对我不公平,我要抗章。2. 初中生:我们班的学生不满意校规,大家一起抗章,希望能改变一些不公平的规定。3. 高中生:面对学校的不公正待遇,我们应该勇敢地抗章,争取自己的权益。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有勇气抗章,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 故事起源
- 抗章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中,其中记载了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王莽的人,他篡夺了汉朝的帝位,实行了一系列不公平的政策和法规。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纷纷写信上表反对王莽的政策,这些信件就被称为“抗章”。后来,抗章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勇敢地反抗不公正待遇或规定。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抗章”与“抵抗不公正的章程”联想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动词“抗”和名词“章”组成。
- 详细解释
- 指不甘心受到不公正待遇或不公平规定的限制,勇敢地抵抗或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