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不相让。 唐 李益 《轻薄篇》:“ 淮阴 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门。”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矧诸名将器略难齐,势不相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留用》:“ 沉四明 与 温三原 不相下,已非一日。”
- 基本含义
- 不相下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两个或多个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相互不相上下,平分秋色,无法分出高低。
- 详细解释
- 不相下源自于《战国策·魏策一》中的一句话:“韩昭侯问于孔子曰:‘齐桓公之贤,可谓至矣;然而不及子之所闻仲尼之贤也。’孔子对曰:‘君子不相下也。’”这句话意思是说,齐桓公虽然很有才能,但是他的才能还不如孔子所听闻的仲尼的才能。从此以后,“不相下”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的优劣平分。
- 使用场景
- 不相下常用于形容两个或多个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的优劣平分,无法分出高低。可以用于描述比赛、较量、评比等情景。
- 故事起源
- 不相下的故事起源于孔子和韩昭侯的对话。韩昭侯问孔子,齐桓公的才能是否比孔子所听闻的仲尼更出色,孔子回答说“君子不相下”,意思是说君子不会自谦自贬,不会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 词语结构
- 不相下是一个形容词,由“不”、“相”、“下”三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们两个人的水平真是不相下,每次比赛都是胜负难分。2. 这两本书的内容都很好,我觉得不相下,都值得一读。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不相下”记忆为“不相上”或“不相高”,表示两个或多个人或物在某一方面无法分出高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用法的成语,如“不相上下”、“势均力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两个队的实力很接近,每次比赛都是不相下。2. 初中生:这两个选手在技术上都很出色,可以说是不相下。3. 高中生:这两个学生的成绩都很好,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都是不相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