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畏服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权威、力量或者道德规范的敬畏和顺从。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领导的绝对服从,或者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虔诚信仰。
- 例句
- 1. 他对老师的指导非常畏服,从不敢有半点怠慢。2. 他对父母的教诲非常畏服,从小就遵守家规家训。
- 基本含义
- 敬畏并服从。
- 基本解释
◎ 畏服 wèifú
[be obedient with fear] 惧怕而服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敬畏”、“顺从”等,以加深对畏服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老师的要求非常畏服,每天都会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他对班主任的管理非常畏服,从不敢违反学校纪律。3. 高中生:他对父母的期望非常畏服,努力学习以实现他们的期待。4. 大学生:他对导师的教诲非常畏服,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并努力研究。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畏服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鲁国大夫叔向鲁庄公献计,庄公非常欣赏叔的才能,于是任命叔为大夫。叔对庄公的聪明才智深感敬畏,因此对庄公言听计从,始终忠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畏”字与“服”字的意思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畏意为害怕,服意为服从。将这两个意思联系在一起,就可以理解成畏服的意思是害怕并服从。
- 词语结构
- 成语畏服由两个汉字组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句子的一部分使用。
- 详细解释
(1).因畏惧而服从。《逸周书·武称》:“夷厥险阻,以毁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一》:“ 匈奴 、 莎车 、 乌孙 、 鲜卑 诸国常不宾附者,闻 膺 威名,莫不畏服。”《红楼梦》第五五回:“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説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所谓耀武,就是对外国人夸耀 中国 的富强文明,使他们畏服。”
(2).敬服。《北齐书·废帝纪》:“以 常山王 地亲望重,内外畏服,加以 文宣 初崩之日,太后本欲立之,故 愔 等并怀猜忌。”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初为 建安 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 清 陈天华 《警世钟》:“无论甚么国,都要赞嘆我 中国 ,畏服我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