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孝道。谓以孝治国教民。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伏荷陛下孝理宏深,皇明照烛。”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权若讷冯澥》:“削之无益於淳化,存之有光於孝理。”
- 基本含义
- 指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道理和原则。
- 详细解释
- 孝理是由“孝”和“理”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孝”是指对父母孝顺、尊重和照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理”指的是道理、原则、法则。孝理合在一起表示遵循孝顺父母的道理和原则。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教育、家庭伦理等场合,用来强调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重要性。
- 故事起源
- 孝理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孝道,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和道德的基础。因此,人们形成了“孝理”的观念,将孝顺父母的道理和原则称为孝理。
- 词语结构
- 成语“孝理”的结构是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儿子对父母非常孝顺,遵守着孝理。2. 孝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孝”和“理”分开记忆。孝是指孝顺父母,理是指道理和原则。通过理解和遵循孝顺父母的道理和原则,可以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学习孝理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家庭伦理。可以读一些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和《孝经》,来深入了解孝道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都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因为我明白孝理的重要性。2. 初中生: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要时刻尊重父母,遵守孝理。3. 高中生:我将孝理作为我的座右铭,努力做一个孝顺的子女。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我们要牢记孝理,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5. 成年人:无论年龄有多大,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守孝理,尊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