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得体,或者出现尴尬、失态的情况。
- 例句
- 1. 他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真是个蚩蚩者。2. 她穿着破烂的衣服出席晚宴,真是太蚩蚩了。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言行举止狼狈不堪,不得体。
- 基本解释
指平民,百姓。 唐 柳宗元 《断刑论下》:“且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非为聪明睿智者设也。” 李执信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盖豪族而居政府……而此蚩蚩者,既苦苛暴,復逼贫饿,益不能自聊。” 邹韬奋 《抗战以来老爷与老百姓不平等论》:“那末很自然地,官吏的‘意志’便是‘国家’的‘法律’或‘法令’,蚩蚩者民,也就有‘绝对服从’的义务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蚩蚩者”相关的成语,如“衣冠禽兽”、“穿戴不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课堂上大声讲话,真是个蚩蚩者。2. 初中生:他在考试中作弊被抓,真是个蚩蚩者。3. 高中生:他在毕业典礼上喝醉了酒,真是个蚩蚩者。4. 大学生:他在面试时没有着装得体,真是个蚩蚩者。5. 成年人:他在商务会议上发表不当言论,真是个蚩蚩者。
- 故事起源
- 据说,蚩蚩者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一书中。在古代的宗庙祭祀仪式中,负责祭祀的人必须穿着整洁的服装,以显示对神灵的尊敬。而如果有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参加祭祀,就会被称为蚩蚩者。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得体,狼狈不堪。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将“蚩蚩者”与“穿着破烂衣服的人”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蚩蚩者
- 详细解释
- 蚩蚩者原指古代祭祀时,穿着破烂不堪的服装的人。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得体,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