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屈己下人。《吕氏春秋·观世》:“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 晏子 功,免人於阨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晋书·王衍传》:“ 祜 名德贵重,而 衍 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 基本含义
- 屈服、低头认输
- 详细解释
- 屈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屈服、低头认输。形容在面对困难或强大的对手时,不得不屈服并接受失败。
- 使用场景
- 屈下常用于形容在竞争、斗争或争论中被对手压倒,不得不向对手屈服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劝告别人在逆境中要有勇气坚持,不要轻易屈服。
- 故事起源
- 屈下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三国演义》。当时,曹操的部下张辽在与刘备作战时,刘备的部下关羽曾多次挑战张辽,但都被张辽打败。最后,刘备派出自己的妻子孙尚香前去劝降张辽,表示刘备愿意屈服于曹操。张辽见到孙尚香后,为了表示对刘备的尊重,也为了避免继续流血牺牲,他选择了屈服。
- 词语结构
- 成语“屈下”的结构是“屈”和“下”两个字组成。其中,“屈”表示屈服、低头,而“下”表示向下。两个字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低头认输的情景。
- 例句
- 1. 在这次辩论中,他不得不屈下,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2. 虽然他面对困难,但他决心不屈下,坚持到底。
-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屈下”的方法可以是联想法。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得不低头屈服,形成一个形象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屈下”相关的成语,比如“屈膝投降”、“屈服不屈”等。这些成语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屈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比赛中,我遇到了一个很强的对手,但我没有屈下,最后取得了胜利。2. 初中生: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屈下,应该勇敢面对,努力奋斗。3. 高中生: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不屈,不怕困难,追求更高的目标。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