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纡行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态度,常见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或者行动迟缓,不敢下定决心。
- 例句
- 1. 他纡行不前,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接受这个工作机会。2. 学生们纡行不前,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
- 基本含义
- 指行走缓慢,迟疑不前。
- 基本解释
曲折而行。《周礼·考工记·梓人》:“郤行,仄行,连行,紆行。” 贾公彦 疏:“紆,曲也。以其蛇行屈曲,故谓之紆行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吾既以身许国,岂可畏祸紆行,以干名义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行走、动作相关的成语,比如“踌躇”、“徘徊”等,以丰富词汇,并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纡行不前,不敢一个人走到黑暗的地方。2. 初中生:他纡行不前,不敢向心仪的女孩表白。3. 高中生:考试前的我总是纡行不前,不敢相信自己的实力。
-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晋国大夫韩宣子在公元前641年的一次宴会上,他的仆人在宴会结束后疑虑重重,行走时迟疑不前。韩宣子看到后,便用“纡行”来形容他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纡行”与“迟疑不前”这个含义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在行走时缓慢、犹豫不决的样子,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纡行是一个动宾式成语,由“纡”和“行”两个词组成。其中,“纡”意为绕曲,缓慢;“行”意为行走。两个字合在一起,形容行走时迟疑、徘徊不前的样子。
- 详细解释
- 纡行形容行走时迟疑、徘徊不前,犹如纡缓的样子。表示行动迟缓、不果断,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情时犹豫不决、磨蹭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