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抱愤一词常用于表达对不公平待遇或不满现状的愤懑之情。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或群体对社会问题、政治事件或不公平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例如,在社会不公正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说自己“抱愤已久”。
- 例句
- 1. 他对社会不公的现象感到非常抱愤。2. 她抱愤了很久,终于决定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公平。3. 这个国家的人民一直抱愤于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
- 基本含义
- 指心中怀有极大的愤懑和不满。
- 基本解释
亦作“ 抱忿 ”。心怀忧愤或愤怒。 唐 皮日休 《悼贾文》:“当抱愤于渺藩兮,曾无足以少休。” 华亭过客 《<廿载繁华梦>序》:“每拔剑以唾壶,因人抱忿;或废书而陨涕,为古担忧。” 曹亚伯 《武昌起义》:“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而兵心抱愤,跃跃欲试,势又不能復缓时日。”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怀恨在心”、“愤世嫉俗”等,可以帮助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抱愤于老师不公正地给我扣了分。2. 初中生:他对班级里的不公平现象感到抱愤。3. 高中生:我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感到深深的抱愤。4. 大学生:他抱愤于政府的腐败现象,决定参与社会运动。
- 故事起源
- 抱愤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叫庾信的文学家。庾信曾经在官场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没有屈服于不公平的命运,而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庾信的坚持和勇敢激励了后来的人们,成为了抱愤这个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抱愤这个成语,可以将“抱”字理解为“怀抱”,将“愤”字理解为“愤怒”。可以想象自己内心怀有巨大的愤懑和不满,无法释怀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抱愤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抱”和名词“愤”组成。动词“抱”表示怀抱、内心含有,名词“愤”表示愤怒、不满。
- 详细解释
- 抱愤是由动词“抱”和名词“愤”组成的成语。抱愤的意思是内心深处怀有极大的愤懑和不满,无法释怀。这种愤懑和不满通常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被冤枉或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