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后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膏血竭於内,边防堕於外,岌岌不可终日。説者谓 中国 泰否通塞之机,或决於是云。”
- 基本含义
-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 详细解释
- 泰否是一个由两个相对立的词语组成的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或观点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其中,“泰”表示肯定、赞同,“否”表示否定、不赞同。
- 使用场景
- 泰否常用于对某个观点或主张的表态,表示对其的赞同或否定。可以用于讨论问题、辩论、评论等场景。
- 故事起源
- 泰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左传》,该书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其中的一则故事是关于齐国大夫季孙行父的。当时,齐国国君问季孙行父是否赞同他的某个政策,季孙行父回答说:“泰否之间,莫可定也。”意思是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无法确定。
- 词语结构
- 泰否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 1. 对于这个提案,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泰,有人否。2. 在辩论赛上,选手们争论激烈,泰否不一。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泰”字的发音类似于“太”,暗示肯定的含义;而“否”字的发音类似于“不”,暗示否定的含义。可以将“泰否”与“太好了”和“不行”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扩大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们是否喜欢吃苹果,我回答“泰”,因为我很喜欢吃。2. 初中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持“泰”态度,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3. 高中生:对于这个提案,我有一些疑虑,所以我“否”决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