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宾主相见的一种礼仪。谓拜谢对方的辱临。《周礼·秋官·司仪》:“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 郑玄 注:“车逆拜辱者,宾以主君亲来,乘车出舍门而迎之,若欲远就之然,见之则下拜,谢其自屈辱来也。”《仪礼·乡饮酒礼》:“主人戒宾,宾拜辱,主人答拜。” 郑玄 注:“拜辱,出拜其自屈辱至己门也。”
- 基本含义
- 指因屈辱而臣服、低头认输。
- 详细解释
- 拜辱原指受到屈辱时,向对方低头认输,表示屈服。后来泛指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困境或挑战时,不得不屈服、认输。
- 使用场景
- 适用于形容在面对艰难困苦、逆境或挫折时,不得不屈服或认输的情况。常用于叙述个人或团队面对强大对手或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 故事起源
- 拜辱一词源于《史记·平准书》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楚国大夫屈原在楚怀王的宴会上被诬陷为奸臣,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写下了《离骚》一诗。在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楚国的忠诚之情以及对被流放的悲伤之情。这个故事中的“拜辱”一词,正是指屈原在面对屈辱时的屈服和忍受。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例句
- 1.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拜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2.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只能拜辱,暂时放下自己的骄傲。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屈原被流放后在流放地写下《离骚》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悲伤。通过联想“拜辱”和屈原的故事,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故事,以及其他与忠诚、屈服相关的成语,如“忍辱负重”、“屈身下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比赛中输了,但我不会拜辱,会继续努力。2. 初中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轻易地拜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3. 高中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不轻易拜辱,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