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筝之一种。 唐 杜牧 《题张处士山庄一绝》:“好鸟疑敲磬,风蝉认轧筝。”《文献通考·乐十》:“ 唐 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语或文章琐碎、琐细。
- 详细解释
- 轧筝,古代乐器,形状像现代的筝,有许多弦,弹奏时需要调整弦的张力,以达到音调的要求。成语“轧筝”比喻言辞琐碎、不集中,毫无重点。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辞琐碎、琐细,没有重点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不集中,无法抓住重点。
- 故事起源
- 《晋书·孔景仲传》中有一则故事:孔景仲是晋代的文学家,他在作诗时,喜欢用琐碎、琐细的词句,没有重点。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为何这样写,他回答说:“我喜欢用琐碎的词句,就像弹奏轧筝一样,琴弦一根根地调整,琴声纷乱,但我却觉得很有趣。”从此,人们用“轧筝”来形容他的文章。
- 词语结构
- 谓词短语。
- 例句
- 1. 这篇文章轧筝,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2. 他的演讲轧筝,听得我犯困。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轧筝”这个词的发音,将“轧”和“筝”两个字分别与“琐碎”的意思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弹奏轧筝乐器时,琴弦一根根地调整,音调纷乱,就好像琐碎的言辞一样,没有重点。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学习一些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弹丝品竹”、“蜻蜓点水”等,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的作文轧筝,老师批评了我。2. 初中生:老师说我的演讲轧筝,我要加强练习。3. 高中生:这篇小说轧筝,没有一个深入的人物形象。4. 大学生:我的论文被指出轧筝的问题,我需要重新修改。5. 成年人:他的演讲轧筝,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