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鞭策;勉励。《朱子语类》卷一○四:“ 顾文蔚 曰:‘且如公有谁鞭辟?毕竟是自要读书。’” 元 熊禾 《谢贡举启》:“虽曰有试而誉,但恐无实以副,某敢不益加鞭辟,无负甄陶。”
(2).剖析,分析。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龙谿语录》:“盖 龙谿 天分极高,故其悟入处极透彻,其与人言,层层鞭辟,真能开发神智。”
-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辞犀利,深入要害,能直指问题的本质。
- 详细解释
- 鞭,指鞭策,比喻言辞犀利;辟,指辟开,比喻言辞直指问题的本质。鞭辟形容言辞犀利,深入要害,能直击问题的核心。
- 使用场景
- 鞭辟常用于形容言辞或观点的犀利、深入,通常用于赞扬或赞美他人的才智、见识。
-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盗贼叫做鞭辟,他善于发现别人的破绽,因此被人们视为聪明才智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鞭辟”来形容言辞犀利,深入要害,能直指问题的本质。
- 词语结构
- 动词+形容词
- 例句
- 1. 他的演讲鞭辟入里,让人深受启发。2. 这篇文章鞭辟地指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3. 她的评论总是鞭辟刻薄,让人无法反驳。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鞭子抽打在问题的要害上,直指问题的本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相关的故事,学习其他含有“鞭”和“辟”字的成语,如“鞭长莫及”、“辟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教育方法鞭辟入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2. 初中生:这本书的观点鞭辟入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3. 高中生:这位演讲者的演讲鞭辟地指出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4. 大学生:他的批评意见鞭辟刻薄,让人深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