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逆伦常用于批评那些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或者言论。它可以用来指责那些不顾道德伦理的行为,例如违法犯罪、背叛亲情、不尊重他人等。
- 例句
- 1. 他的行为完全逆伦,背离了道德的底线。2. 这样的行为不仅逆伦,而且也违法。
- 基本含义
- 违背伦理道德,违反常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逆水行舟”、“逆来顺受”等,以扩展对逆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偷偷吃了同桌的饼干,这是逆伦的行为。2. 初中生:他故意抄袭别人的作业,这种行为是逆伦的。3. 高中生:他明明是领导,却不尊重下属,这种逆伦的行为令人愤慨。
- 故事起源
-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孟子和荀子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信人性本善。孟子用一个比喻来反驳荀子的观点,说:“人性本善,如水向下流。如果人性本善,为何要教育、修身养性呢?”荀子回答说:“人性本恶,如水向上流。水流向上是逆天伦的。”这个故事中,“逆天伦”一词后来演变为“逆伦”。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逆伦”与“违背常理,违背道德”这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逆流而上,违背了水流的常理,这样的行为就是逆伦的。
- 词语结构
- 逆伦的结构是“逆”+“伦”,其中“逆”是动词,表示违背,违反;“伦”是名词,表示道德伦理。
- 详细解释
悖逆伦常。《东观汉记·冯衍传》:“然而诸将掳掠,逆伦絶理,杀人父子,妻人妇女。”《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祭足 以臣逐君, 子仪 以弟篡兄,犯分逆伦,皆当声讨。”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他谴责着自己:‘我怎么做出这种逆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