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 黄河 与 汾水 的并称。亦指 山西省 西南部地区。《史记·晋世家》:“ 唐 在 河 汾 之东,方百里,故曰 唐 叔虞 。”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 元 周伯琦 《过太行山》诗:“ 战国 东西分 晋 赵 ,中原南北带 河 汾 。”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司提学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文翔凤授朝议大夫》:“以尔有六经七制之学,故命尔以 河 汾 。”
(2). 隋 代 王通 设教 河 汾 之间,受业者达千馀人。见《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后以“河汾”指称 王通 及其学术流派。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其名汰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唇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 基本含义
- 指善于调解争端、化解矛盾的能力。
- 详细解释
- 河汾是由两个地名组成的成语,分别指河南的河洛地区和山西的汾阳地区。河汾成语的意义是指善于调解争端、化解矛盾的能力。它形容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能够平衡各方利益,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河汾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处理纷争时能够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达到和谐共处的目标。可以用于形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处理矛盾、争端时的能力。
- 故事起源
- 河汾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河南的河洛地区和山西的汾阳地区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地域,两地交界处的河汾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商贾争夺的焦点。然而,尽管有很多争端和矛盾,但当地的统治者却能够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维护地区的稳定和谐。因此,河汾成语就形成了,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善于调解争端、化解矛盾的能力。
- 词语结构
- 河汾成语由两个地名组成,形式上是一个名词短语。
- 例句
- 1. 他在公司的工作中展现出了河汾的能力,成功地化解了各方的矛盾。2. 这个领导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总能够发挥出河汾的智慧,使得各方都满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河洛地区和汾阳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河汾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两地的河流汇合,代表着各方的矛盾与争端,而河汾地区则是一个善于调解争端、化解矛盾的地方,从而形成了河汾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河汾成语相关的成语,如“河清海晏”、“汾阳春色”等,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丰富自己的成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级的河汾,总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纷争。2. 初中生:班长在处理班级问题时,展现出了河汾的能力,让大家都感到满意。3. 高中生:学校领导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需要具备河汾的智慧,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标。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要发挥河汾的能力,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维护大家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