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为了保全大局而不惜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的情况。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政治、经济、团队合作等。
- 例句
- 1. 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不惜割股,将自己的股份分给其他股东。2. 在这次危机中,为了保护市场的稳定,政府采取了割股的措施,减少了企业的债务负担。
- 基本含义
- 指为了渡过难关或度日而不得已采取的极端措施,比喻为了保全整体利益而牺牲部分利益。
- 基本解释
旧有自割股肉以供君亲食用之说,古人认为是大忠大孝的表现。《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 文公 。”《新五代史·杂传·何泽》:“ 五代 之际,民苦於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 清 顾炎武 《灵石县东北晋介子推祠》诗:“割股固荒唐,焚山事可哂。”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股。”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割股相关的成语和故事,如“割席断交”、“割带索金”等。同时,也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为了保护大家的利益,他割股分给了其他同学一些零食。2. 初中生: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割股一些不必要的消费习惯。3. 高中生:为了追求梦想,他不惜割股,放弃了一些娱乐活动。4. 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割股放弃了一部分社交时间。5. 成人: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割股出售了自己的一套房产。
- 故事起源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与匈奴使者的谈判中割下自己的股肉,以表明自己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决心。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割股比喻为为了保全整体利益而割掉一部分个人利益,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困境中,为了保护整个团队或组织的利益,不得不割掉自己的一部分肉,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 词语结构
- 割股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割”和名词“股”组成。
- 详细解释
- 成语“割股”源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故事。故事中,司马相如与匈奴使者谈判,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用刀割下自己的股肉,表明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后来,“割股”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为了保全整体利益而牺牲部分利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