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负帙常用于形容肩负重任的人,或者形容承担重责任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领导、管理者、专业人士等肩负重任的角色。
- 例句
- 1. 他是公司的总经理,每天都要负帙处理各种重要事务。2. 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将由你来负帙。
- 基本含义
- 指负担重任或承担重责任。
- 基本解释
亦作“ 负袟 ”。背负书籍。谓游学外地,勤奋读书。《梁书·武帝纪中》:“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軾閭闢馆,造次以之。故负袟成风,甲科间出,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魏书·邢峦传》:“ 峦 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传。”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或有渔猎三史,纷纶五经,都讲开黌,诗生负帙。”《隋书·经籍志一》:“四方鸿生鉅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负帙相关的成语,如负隅顽抗、负重前行等,以丰富词汇量和成语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是班长,我要负帙照顾好同学们。2. 初中生:老师让我负帙组织班级活动,我要努力做好。3. 高中生:学校选我当学生会主席,我要负帙推动学校的发展。4. 大学生:我正在参与一个社会实践项目,需要负帙完成一些调研工作。5. 成年人:我在公司负帙领导一个团队,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
- 故事起源
- 负帙的故事起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历史事件,体现了秦始皇对负责任、承担重任的人的不满和残酷处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负帙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背着很多重的书包,表示他负担了很多重任,承担了很多责任。
- 词语结构
- 负帙由两个字组成,负带有承担、背负的意思,帙指重任、重责任。
- 详细解释
- 负帙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则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文献。有一天,有人在秦始皇面前说:“臣闻贤者负帙,愚者负笈。”意思是贤者肩负重任,而愚者只背着书包。秦始皇听后感到很不满意,因为他认为负帙的人是负重的,而背着书包的人是轻松的。于是,他下令将负帙的人处死,只留下背着书包的人。从此,负帙成为指负责任、承担重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