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何勿 ”。1.什么东西;什么人。《管子·小问》:“ 桓公 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帝问曰:‘ 夏侯湛 作《羊秉叙》,絶可想。是卿何物?有后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志》:“ 卢志 於众坐问 陆士衡 :‘ 陆逊 陆抗 是君何物?’”
(2).什么,哪一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潮水至, 沉令 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人?’”《晋书·王衍传》:“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后汉书·文苑传·祢衡》“死公!云等道” 唐 李贤 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门生》:“ 檜 大怒曰:‘我杀 赵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尔耶!’”
- 英文翻译
1.【计】 five W-Hs
- 基本含义
- 指某个人或事物的真实面目、本质;也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疑问、质疑。
- 详细解释
- 成语“何物”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何”意为“什么”,“物”意为“东西、事物”。结合在一起,表示质问某人或事物的真实面目或本质。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疑问、质疑某人或某事的真实情况。也可用于表达对某事的不满或质疑。
- 故事起源
- 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论语》中。在《论语·公冶长》一章中,孔子曾问公冶长:“君子何为不忧不惧?”公冶长回答说:“君子不以内事忧,不以外事惧。”孔子再次问道:“然则内事不忧,外事不惧,何物而忧?”这里的“何物”就是质问的意思。这个故事中,孔子用“何物”来质问公冶长,引申出了成语“何物”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何”和“物”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一直隐藏着真正的身份,让我们不得不质疑他到底是何物。2. 这个产品在广告中宣传得很好,但是真正拿到手里才发现质量很差,不知道是何物。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何物”与“质疑”联系在一起,因为“何物”常用于对某人或某事的质疑。可以通过反复使用和造句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真相大白”、“本末倒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了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不明白是何物。2. 初中生: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最近突然下降了,我很好奇他到底遇到了何物。3. 高中生:这个政府的决策一直让人不满,真想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到底是何物。4. 大学生及以上: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很美好,但是我怀疑其中有问题,不知道他们隐藏了什么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