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官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淇水》:“ 汉 光武 建武 二年, 西河 鲜于冀 为 清河 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李知已 任 永嘉 教官,公廨有一楼,怪不可居。”《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却説 孔明 闻 鲁肃 到,与 玄德 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萧爽楼 有四忌:谈官宦陞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
- 基本含义
- 指官府、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
- 详细解释
- 公廨是由“公”和“廨”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公”指的是官府、政府机关,“廨”指的是办公场所。公廨一词用来形容官府或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也用来指代官僚主义、官僚作风。
- 使用场景
- 公廨一词常用于描述官僚机构的办公场所,也可以用来批评官僚主义、官僚作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公廨来形容某些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程序繁琐、官僚主义严重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公廨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原意是指官府的办公场所。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官府或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以及官僚主义、官僚作风。
- 词语结构
- 公廨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属于形容词短语。
- 例句
- 1. 这个部门的公廨里的工作人员总是拖延办事,效率太低了。2. 政府的公廨里充斥着官僚主义,让人很难办事。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公廨”这个成语与官府、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在官府或政府机关的办公室里,面对繁琐的程序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官僚主义相关的成语,如“官样文章”、“官官相护”等,以加深对官僚主义现象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办公室真漂亮,就像一个公廨一样。2. 初中生:政府的公廨里的工作人员总是处理事情很慢,让人很无奈。3. 高中生:官僚主义在一些公廨里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