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渴望等待、焦急期盼的场景。可以用来形容等待好消息、盼望解决问题或者期待某件事情的发生等情况。
- 例句
- 1. 我们等了好几个小时了,真是唇焦口燥。2. 考试前的几天,同学们都唇焦口燥,希望能取得好成绩。3. 他因为担心朋友的安危而唇焦口燥。
- 基本含义
- 形容非常渴望或者非常焦急的状态。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渴望、焦急相关的成语,如“焦头烂额”、“心急如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期待放假的小朋友们唇焦口燥地等待着最后一天上课的结束。2. 初中生:参加比赛前的几天,运动员们都唇焦口燥,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3. 高中生:高考前的几个月,学生们都唇焦口燥,渴望取得好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4. 大学生:找工作的大学生们唇焦口燥地等待着面试通知,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 故事起源
- 唇焦口燥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后汉书·冯异传》中的故事。冯异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在巴丘任职期间,为了治理当地的水患问题,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他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导致他心急如焚。冯异的嘴唇因为长时间的焦虑而变得干燥,口渴难耐,形成了“唇焦口燥”的形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唇焦口燥”与渴望、焦急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在等待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时,嘴唇干燥,口渴难耐的感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
- 词语解释
- chún jiāo kǒu zào ㄔㄨㄣˊ ㄐㄧㄠ ㄎㄡˇ ㄗㄠˋ
唇焦口燥(脣焦口燥)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口舌。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脣焦口燥: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以致疲倦。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脣,一本作“ 唇 ”。参见“ 口燥唇乾 ”。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