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木名。《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常棣之华’,《小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唐棣之华’,逸诗也。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而因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及攷《尔雅》诸书,乃知常棣,棣也,子如樱桃,可食;唐棣,栘也,似白杨,凡木之华,皆先合而后开,惟此花先开而后合,故曰偏其反,而反则不亲矣,岂可以比兄弟乎?”一说即郁李。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郁李》。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行高尚,道德品质优良。
- 详细解释
- 常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常”意为常常,经常,指一直如此;“棣”意为花木的一种,象征高尚的品质。常棣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品行高尚,道德品质优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 使用场景
- 常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行高尚,道德品质优良,适用于赞美、表扬和称赞一个人的行为、品质或品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常棣来形容那些一直保持着良好习惯,言行端正、诚实守信的人。
- 故事起源
- 常棣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晋书·刘琨传》。刘琨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任职期间,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行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深受士兵和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后来,人们就用“常棣”来形容他,表示对他高尚品行的赞美和敬意。
- 词语结构
- 常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他一直保持着常棣的品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2. 这位老师教书育人,一直是常棣的楷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常棣的发音“常地”,“地”和“棣”谐音,来记忆这个成语。同时,可以想象一个人常常种植着高尚的品质,就像种植着美丽的花木一样。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品行、品质相关的成语,如“品德高尚”、“道德楷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我们班的常棣,每天都帮助同学,很受大家喜欢。2. 初中生: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常棣的人,做事要诚实守信。3. 高中生:他在学校里是个常棣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为人正直。4. 大学生:我们学校有很多常棣的学生,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帮助社区居民。5. 成年人:他一直保持着常棣的品行,从事公益事业多年,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