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格五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言行合宜,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或重要场合下,表现出的文明礼貌和规范的举止。
- 例句
- 1. 他在公共场合总是格五,举止得体。2. 作为一名领导,他格五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这位小姐非常懂礼仪,她的举止总是能够格五。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行为举止符合规范,合乎礼仪。
- 基本解释
古代博戏名。棋类。《汉书·吾丘寿王传》:“ 吾丘寿王 字 子赣 , 赵 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 颜师古 注:“ 刘德 曰:‘格五,棊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驰马鬭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其法﹝以﹞已常欲有餘裕,而致敌人於嶮。” 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拟从执戟奏《甘泉》,耻学 吾丘 能格五。”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礼仪相关的成语,如“端庄”、“规矩”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学校里,我们要格五,不说脏话,不打架。2. 中学生:作为学生代表,我要在演讲比赛中格五,展现我们学校的风采。3.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格五,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4. 成年人:在社交场合,我们要格五,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的感受。
- 故事起源
- 格五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传,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宰相名叫季康子,他非常注重礼仪规范,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要做到言行合宜,举止得体。因此,人们就用“格五”来形容他的举止规范,成为了后来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格五”相关的场景或人物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一个人站在正式的场合,举止得体,行为规范,这样就能够形象地记住“格五”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格五
- 详细解释
- 格五是由“格”和“五”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格”指的是规范、准则,“五”表示完美、完整。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礼仪标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