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拟作可以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缺乏创造力,只会模仿他人的人。它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对别人的作品或思想进行模仿,并试图以此获得好处或赞誉的行为。
- 例句
- 1. 他的画作总是拟作别人的作品,缺乏独特性。2. 这个歌手的声音和唱法完全拟作了一位著名歌手。3. 这篇文章的内容几乎是拟作了一位知名作家的观点。
- 基本含义
- 模仿或仿效别人的作品或行动。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摹仿别人的风格或假托别人的口吻而写的作品。
[构成]
偏正式:拟(作
[例句]
这是一篇拟作。(作宾语)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创造力和原创性相关的成语,例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拟作别人的画作,从来没有自己的创意。2. 初中生:这个学生在作文中拟作了一位著名作家的风格,但老师并不欣赏。3. 高中生:他的演讲完全拟作了一位政治家的演讲风格,缺乏原创性。
- 故事起源
- 拟作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质传》中。故事说,晋朝时,王质是一个擅长模仿他人作品的人。有一次,他模仿了一首名曲,声名鹊起。但是,他的模仿行为被人发现,因此被人批评为“拟作”,意味着缺乏原创性和创造力。
- 英文翻译
1.a work done in the manner of a certain author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记忆故事起源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模仿别人的作品,但最终被人发现,被批评为“拟作”。
- 词语结构
- 拟作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拟”,第二个字是“作”。
- 详细解释
◎ 拟作 nǐzuò
[a work done in the manner of a certain author] 摹仿别人风格或以别人的口吻写的作品
摹仿别人的风格或假托其口吻而写的作品。亦谓摹仿别人进行写作。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拟作》:“ 刘子玄 辩《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书》,盖 齐 梁 文士拟作。”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休洗红》二章,调甚高古,而语颇类《子夜》、《前溪》,非 汉 末辞,即 晋 人拟作。” 郭沫若 《蔡文姬》附录:《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据此可见,拟作是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