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 闻一多 《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 基本含义
- 指能够理解事物的大致情况,把握事物的全貌。
- 详细解释
- 识大体是由“识”和“大体”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识”表示认识、了解,而“大体”表示整体、总体。识大体的含义是指能够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理解事物的大致情况,把握事物的全貌,而不仅仅关注细节。
- 使用场景
- 识大体常用于表达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把握能力。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分析问题、判断事物时具备全面的思考能力,也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能够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而不被琐碎的细节所干扰。
- 故事起源
- 关于识大体的故事并不多见,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却非常广泛。这个成语的起源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学问和治理思想有关,强调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 词语结构
- 成语“识大体”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虽然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能够识大体,从整体上看待问题。2. 这个领导能够识大体,他总是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
-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识大体”的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关联词义:将“识大体”与“了解整体情况”进行关联,帮助记忆成语的基本含义。
- 2. 创造联想
- 可以将“识大体”与一个能够全方位观察和理解事物的人进行联想,帮助记忆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成语“识大体”:1. 阅读:阅读相关的文章、故事和新闻,进一步了解成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
- 2. 听说
- 在日常交流中尝试使用成语“识大体”,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3. 写作
- 在写作中运用成语“识大体”,丰富文章的表达和思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识大体地看书,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2. 初中生:老师教我们要识大体,不要只看到问题的一部分,要从整体上思考。3. 高中生: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先识大体,然后再深入分析和解决细节。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识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