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肆类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和谴责某人的不良行为,表达对其不满和愤怒。可以用于描述个人、团体或社会的行为。
- 例句
- 1. 他的肆类行为让人无法容忍。2. 这些肆类之徒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行为放肆、任意妄为。
- 基本解释
《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孔 传:“肆,遂也。”类,祭名。后以“肆类”称祭天之礼。《魏书·高祖纪下》:“八月壬辰,议养老,又议肆类上帝,禋于六宗之礼,帝亲临决。”《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享昊天乐》:“礼终肆类,乐闋九成。” 唐 刘禹锡 《天论上》:“天何预乃人事耶?唯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道德和法律有关的成语,例如“作奸犯科”、“恶人先告状”等,以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肆类行为让老师生气。初中生:那些肆类之徒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高中生:我们不能容忍社会上的肆类行为,应该积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 故事起源
- 肆类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四》中。当时,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为了整治国家的社会秩序,特别制定了四种罪犯,即杀人、放火、流氓、盗贼,称为肆类。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人的放肆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肆类”与“四类”进行联想,因为“肆类”一词来源于“四种罪犯”。可以通过构建关联来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肆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形式为“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肆类一词源于古代法律制度,原指四种罪犯,即杀人、放火、流氓、盗贼。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行为放肆、任意妄为,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